欢迎访问江苏生活网  今天是 2025年04月20日 星期天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化

古籍修复师张世顺的一生守望

古籍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受到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,古籍在保存、传递、学研翻阅过程中,极易出现破损。为了保护古籍进而促进文化传承,古籍修复就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技艺。河北衡水人杰地灵,在古籍修复领域也走出了不少人才,张世顺先生就是其中佼佼者。  

从学徒、“课本张”到古籍修复师。张世顺又名张大中,1912年11月出生于衡水县东滏阳村(现衡水市桃城 区)一个农耕之家。父母为改变家境,吃力地供养他读书。聪慧的张世顺也很争气,书读得好,字也练得好,常常得到师长的夸赞。16岁那年,经人介绍,张世顺被送到北京琉璃厂深州乡人樊文佩开的“文鉴堂”当学徒。 

“文鉴堂”经营古旧书,从小爱读书的张世顺看到这里琳琅满目的书籍,嗅到书中散发的淡淡墨香,对书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尽管学徒期间早起晚睡,生火做饭,日日忙碌,但他从不叫苦,默默完成这些繁杂的劳作。只要一有空闲,便一头扎进古旧书籍之中贪婪地吮吸着中华文明的营养。这期间他看到一本本破旧的书籍,经师父之手修复如初,旧貌换新颜,就对修复古籍这项技艺产生了好奇与敬重之感,开始用心学习各项工序。开始他缝书拉绳,手指都勒出了道道血痕,但仍然日复一日地练习,成为店里修复古籍的青年才俊。三年出徒后,店主看他勤快能干、诚实可靠,决定留他为店员,参与店内经营。当店员期间,他经常与到店里寻书的教授、学者接触,学到了很多鉴别古籍的知识,拨亮了在书籍海洋里寻觅的明灯。 

1939年2月,27岁的张世顺为开阔视野,到天津天祥市场三楼中西书局当伙计。随后的七八年间他在天祥市场历任养静斋经理、新化书局经理,在新化书局期间,还为书店增添了修复古籍的业务。1948年7月,张世顺在天祥市场创办庆记书局,专营各类课本,人称“课本张”。1958年9月,张世顺加入了天祥市场合作书店,后进入新华书店天津分店古旧书门市部(1978年专名为天津市古籍书店),专门从事修缮古旧书籍直至退休。退休后,他依托书法、绘画的深厚功底,抄补古籍中的书画,为修复古籍善本作出了贡献。 

守望技艺,培养新生力量。1960年6月,新华书店天津分店古旧书门市部成立装订组,具有高超古籍修复技艺、经验丰富的张世顺成为首选组员,同时入选的还有枣强人士杨富村,地点设在泰康商场三楼。当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,人们常说“老师傅们一颗花生米还要掰四瓣当下酒菜”,有的人改行更业了,但张世顺觉得修复古籍是项了不起的工作,决心坚持下去。1969年后,古籍装订组搬到天津东马路古朴幽静的文庙中,条件逐渐得到改善,工作室就在宽敞明亮的殿堂内,工作台是宽大的案板,上面井井有条地摆放着修复书籍的各种工具和材料。   

与张世顺在天津一起生活的二儿子介绍说,当时张世顺被称为“古籍医生”,他像中医一样对“得病”的书籍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。“望”就是观看书籍焦脆、粘连、虫咬、污渍等破坏情况,并审视书籍的字体、行距等特点。“闻”就是通过嗅闻气味来判断书籍的纸张霉烂腐化程度。“问” 就是进一步了解书籍的身世来历,帮助分析书籍收藏使用状况。“切”就 是为古籍把脉,通过抚摸纸张的薄厚,判定材质及种类等。经过细心诊断,根据损坏状况制定修复方案,进而按步骤有程序地细致修整。具体工作起来有拆线分页、洗书晾干、修补装订等20多道工序。所用工具有毛笔、浆碗、喷壶、剪刀、锤子、锥子、镊子、木尺、压板、针线等,可谓十八般兵器一齐上阵,各显其能。 

张世顺还有一本厚厚的被视为珍宝的存纸夹。里面存满了各色各类的大小纸片,用它复补各类残缺的书页。他说:“指头大的一片纸,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。”多年来,经张世顺与同事共同修复的古籍多达数百部、上千卷。同时,他在修整平装书方面也有精湛手艺,如经他亲手整修过的商务版散旧《辞源》若干部,通过换皮、烫金、打磨后面貌焕然一新。 

张世顺注重古籍修复技术的传授,1961年9月,收青年店员穆泽、单学仪二人为徒。1979年,收高梦龙、施维民、尚秀智三人为徒。此后,施维民又收段丽萍、赵宏、王译东为徒。回到家乡,衡水县文化馆图书管理人员也请他传授技艺。张世顺为古籍修复培养了众多新生力量。  

抄写经典的绝活。张世顺还有一手绝活,就是仿字摹画。古籍筒子页多有几个字或几行字的损坏,损坏处的字迹不论是仿宋还是行草,张世顺都能模仿补写;古籍中不同地方破损的插图,不论各个朝代各类人物,还是梅兰竹菊不同花卉,他都能摹绘补齐。经他补上的书画都能与原版一模一样,做到天衣无缝,这是不可多得的硬功夫。他的徒弟高梦龙曾说:“张师傅写一手好仿宋字,是修复古籍行业中的一绝。当时有一部明代医书,缺页少字很多,经张师傅抄补后恢复了原貌,真让人佩服。”张世顺有此本领,一是他青少年时期打下了坚实的书画基础,二是他在多年修复古籍时注意研 习各类字体与各种画风,进而掌握了写补字画的独特技能。  

1980年12月,退休后的张世顺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,本该过着恬淡 的田园生活,却始终不能忘记古旧书收藏与修复。当时他住三间北房的东屋,在这间卧室兼书房中,继续着抄写经典古籍的事业。  

室内光线昏暗,他与家人商议,在中间屋子的房顶盖起了一间空中楼阁。阁楼上光线充足,张世顺每日登楼抄书,劳累了就遥望窗外的村落与滏阳河,很是惬意。这在农村实为少见,成为村中独特的一景。受父亲的影响,有书法功底的两个儿子也时常帮忙抄书。当时抄写的有《衡水县志(清乾隆版)》《保安州志图》等。他们父子三人两个多月抄完一部志书,再由张世顺亲自装订做函套,成为古朴典雅的图书上品,赢得图书收藏家的青睐。  

张世顺是位慈善的长者,对家中后代悉心教育,对乡亲们都是有求必应。他生活很有规律,早晨到滏阳河上的干马木桥下打拳练功,上午在家中抄书习字,下午有时到地里帮着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。他有两个儿子,长子张铁墩写得一手好字,在“南宫碑”书体上有所建树,衡水县大礼堂曾有他书写的标语。二儿子张铁椿,跟随父亲在天津求学,毛笔字也有功底。回乡后,村里的红白大事写帖记账都来请他。 

他们一家在村中人缘好,没有不称赞的。有一次,他们三人在阁楼抄书,夜晚忘记关窗,清晨一阵大风,将桌上所抄书页刮出了窗外,散落在东滏阳村的大街小巷,早起的人们将拾到的书页纷纷送到其家中,随后清点失落的书页,竟一张也不缺少,可见乡亲们对张氏家庭的认知与敬重。 

1983年4月,71岁的张世顺因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,真可谓:古籍工匠,一生守望,赓续文脉,功勋久长。(常海成 戴英才)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江苏生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腾讯云秒杀
阿里云服务器